感谢省广电协会和中山电台的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一起探讨粤语广播小品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本来我是没有资格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因为我到广东时间不长,听不懂粤语,自然也就听不懂粤语广播小品。然而,当我一边看着节目文稿、一边听着中山电台的同志送给我的《庆记茶寮》的CD时,我开始对粤语广播小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之后,我又从网上搜索了“顺景实业杯”《庆记茶寮》广播小品大赛的一些获奖作品文稿《泊车》和《夜行记》等,进一步加深了对粤语广播小品的认识和理解。于是,有着十余年广播业界经历的我开始对《庆记茶寮》栏目组的同志们由衷地产生一种敬意。一个栏目,在一个市级电台竟然持续11年之久,长盛不衰,至今已播出3000集,成为深受当地听众欢迎的名牌栏目,并多次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广播栏目”,收听率一直高踞该台各档文艺节目首位。这虽然不能说是个奇迹,但起码在国内广播界是少见的。应该说,《庆记茶寮》取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成功。当然,我的敬意并不仅仅是因为《庆记茶廖》的成功,而是更多地缘于栏目组同志们身上所拥有的一种创优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体现了他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创优的态度 目前广播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提到创优,人们总是将它与各类评奖活动联系在一起;谈到创优的成果,则会列举出一大串获奖的节目。在这一思想的牵引下,一些电台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专门组织创优人员每年创作一两个“精品节目”供参评使用,对于日常播出的节目则疏于投入、缺乏热情,结果日常播出的节目不是“口水多过茶”的闲扯,就是“剪刀加糨糊”的拼贴,质量之低劣可想而知;而创优换来的却又是一些“叫好不叫座”的获奖节目。
《庆记茶寮》让我们看到,中山电台的同仁们对创优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他们看来,创优同样是创作出优秀节目,但这里的优秀节目并不是仅仅指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节目,也不是指一些“叫好不叫座”的获奖节目,而是指那些既能反映时代气息和社会风貌,又别具匠心、新颖时尚的节目;既符合广播的传播特点,又能够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和欣赏需要的节目;广播创优的质量评价体系取决于受众的市场认同度,而不是专家价值或政治价值判断下的某一张获奖证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庆记茶寮》最初与听众见面时就不是以在各类评选活动中获奖为目的,而是以深得听众欢迎、喜爱和满意为基本诉求;所以节目更多的是着眼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以针砭时弊、颂扬新风、反映百姓心声为主要内容。不仅如此,他们还以始终以创优的态度对待每天播出的节目。多年来,该栏目以茶寮老板、茶客、街坊等角色作老百姓的代言人,把普罗大众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看法以广播小品的形式通过剧中人物的你一言我一语作了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的表达,而且对话中夹杂着许多俗语俚语和乡音土语,亦庄亦谐、颇为风趣。由于许多节目能够满足了当地听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需求,《庆记茶寮》的节目虽然没有在全国广播评奖中获什么大奖,却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而且剧中的老板庆记、老板娘庆嫂、街坊英记士多老板女人英、英嫂、公务员打头坤、庆记表弟红毛丹经理以及司机肥仔等人物已成为当地听众喜闻乐听的广播形象。薄熙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我觉得很有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庆记茶寮》是个大赢家。
创新的精神 从节目类属上看,广播小品应该属于广播剧的艺术范畴。由于广播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一个时期以来,当形声并茂的电视剧铺天盖地席卷荧屏的时候,人们对高雅有余、活泼不足的广播剧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热情,转而将兴趣投向了雅俗共赏的电视剧。在电视剧的强有力的冲击之下,广播剧开始全线溃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广播电台委托媒介公司所进行的收听调查中,广播剧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因此,在市场环境的迫使下,一些电台不得不将广播剧从节目表中“请出”。当然,为了振兴传统的广播剧艺术,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分别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设立广播剧专项奖(过去还有专门的“中国广播剧奖”),似乎让濒临危亡的广播剧重现一线生机。随着广播剧的一时受宠,许多电台开始将广播剧作为重点经营的对象着力打造精品。不过,上面谈到的创优问题在这里同样存在,他们不是考虑广播剧的投入与产出,不是考虑广播剧的收听率与满意度,不是考虑广播剧的市场反应和社会影响,仅仅是为了在“五个一工程奖”或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能有个好的名次。结果许多电台花费巨资打造的广播剧精品并不能引起听众的任何兴趣,只是成了几个所谓的专家学者象牙塔里自娱自乐的对象。即便如此,业界仍有一些同仁探讨广播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时认为广播剧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并预言“广播剧必将再造辉煌”?我不明白,所谓的“春天”、“辉煌”,其依据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