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申启武
一般认为,当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在大众传播领域被逐步推广和应用后,快捷迅速、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传统优势已很难再说是广播的独家优势,但广播移动性与伴随性的优势则是其他媒体无法超越的。而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与广播这一优势的高度契合,无疑为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广播业者对老年受众资源价值、优势和潜质认识不足,老年受众群体并未能引起广播业者足够的重视,老年受众市场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那么,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广播究竟该作怎么的选择?这是广播经营与决策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社会老龄化趋势——广播发展的新机遇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全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18.21%下降至1999年的15.23%,同时死亡率也不断降低,20年来人口死亡率一直维持在6.60%的水平,这使得人口的平均寿命持续增长,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不断升高。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和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进入了所谓的“老龄社会”。据2001年全国老龄产业研讨会公布的信息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1.32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0.2%。而2000年11月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则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811万,约占总人口的6.96%,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1.39%。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老年人口还将比较快的速度继续增长,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龄老年人数将不少于8000万人。
樊葵先生在分析与阐述老年群体与电视媒体的关系时着重谈到了老年群体作为电视观众资源的优势问题,用他的观点和看法来审视社会老龄化与广播的未来发展,依笔者之见,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将催生出新的广播受众群体,进而让广播迎来与社会老龄化和谐共舞的春天。
首先,老年受众群体的生活范围普遍相对较窄,比其他群体有更需要精神慰藉和沟通交流。一般说来,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已不再参加社会性的工作了,家庭是其主要的生活场所。而子女们则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当今社会快速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生存压力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老人,并为老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抚慰。因此,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难免让老年人陷入极大的精神孤独。加上现代邻里关系的日益淡漠,老年社会活动场所建设的滞后,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封闭单调,缺少色彩,迫切需要与外界沟通交流。广播媒介虽然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弱点,但老年受众了解信息、寻求娱乐、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广播同样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由于视力下降和体力减退等生理方面的原因,虽然平面直观的报纸媒体与声画合一的电视在老年受众那里仍然拥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小巧灵便的收音机也深得他们的喜爱,所以收听广播成了老年人解精神脱孤独,寻求心灵慰藉较为理想的选择。如今,晨练的老人们手里拿着收音机,一边跑步,一边听广播往往成为人们眼前一道独特的风景。据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2006年全国无主调研的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50岁以上的老人占所有收听广播人的比例分别为11.6%、7.5%和15.0%,比所有其他的收听人群的比例都要高出很多,可见老年人是广播受众中的最大群体。
其次,时间是受众保持媒介接触行为的前提条件,而老年群体恰恰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因为他们多半不参加固定的社会工作,没有8小时内外的区分,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一般说来,老年人比职业人群和求学人群平均每周多出了近40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拥有这么多的闲暇时间,其接触媒介的几率自然相对较大。据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2006年全国无主调研的数据显示:全国的听众中,10-19岁的听众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约62分钟,20—29岁的听众约64分钟,30—39岁的听众为61分钟,而60岁以上的老年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则达77分钟,除职业司机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在150分钟以外,老年听众平均每天的收听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