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立信媒介研究 品牌发展部 整理
【编者按】最近一段时间,唱衰传统媒体似乎已经成为了线上线下绝对的主旋律。确实,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引起生活方式的变革,就像当年手机彻底取代了传呼机,但移动互联网不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让调频电台全都陷入绝境。为此,笔者筛选并节选了各方观点,希望能给广大广播人带来思考——
由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广播在中国的增长量还没有结束。在中国,汽车数量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比增长,而中国交通的现状又是堵车时间增加的主谋。所以,从对广播的受众数量和接触时间上来看,广播媒体在中国不但不会衰老,而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
本人一向看好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源于两者的SOLOMO属性极其相似。但目前看来,手机音乐基本属于资本大鳄和BAT平台的天下,国内传统广播基本没有任何胜算的可能和市场机遇。国内广播的市场化不够、地域化分割决定了它的无能为力。对于传统广播来说,丢掉做平台的幻想,做好地域化和O2O的业务,寻找市场利基,恐怕是唯一的出路。否则,下一个倒下的是广播!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张锐
面对大数据热潮,广播能做的是,提高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数据便是财富,是送给广告主最好的礼物。重视数据分析和研究,搭建数据分析团队进行用户行为跟踪,提升AM/FM平台和数字平台上的数据监测能力和效果,在能力范围内扎实收集用户数据,让有限的数据成为内容生产和经营的重要资源。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研究中心张晓菲
在信息爆炸时代,碎片化信息的整理与推送更能得到受众的青睐,也是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共通趋势。互联网为广播资源的无限扩大创造了条件。随着网络速度提升、传播途径优化,更专业、更细分、更集成的电台将形成。广播将完成从综合化,到窄播化,再到个性化的进化过程(部分新闻台除外)。相比较特色平平的大交通、大新闻、大音乐频率,个性化电台更具市场价值,这与“我是歌手”(专注在歌手)、“好声音”(专注在声音)、“Instagram”(专注在照片)等节目和应用蹿红的内涵相似,想在网络时代众多娱乐、信息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专注、专一、专门的投入,在擅长的行业挖掘得比别人深,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关注度。
WIFI时代对好内容的要求更具体化、碎片化、细节化,对广播从业人员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合移动新媒体业态的主持人、编辑成为重要任务。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新媒体部方国康
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传播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前无线电传播的过耳即逝的广播传受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描述当下的广播了,广播把触角伸向了新媒体,正全方位打造网络广播平台,从最初的开设广播网站,到网络电台,再到推出微电台、电台APP、微信电台……广播把新媒体的移动化、社交化和微型化的特点收为己用,解决了传统广播形式在地域与时间上的局限,拓展广播的生存空间。而广播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不仅提升了广播的伴随性、渗透性和影响力,还实现了广播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转变。对于传统的广播媒体而言,如何适应这种传播渠道的变化,扬声音媒体和伴随性媒体的优势,强化其在移动互联网络终端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广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赛立信集团总裁黄学平
也许非时效性、没有现场互动的调频节目会被播客取代,但调频电台在直播方面的优势却是播客暂时取代不了的。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播客开始了直播方面的尝试,移动运营商也在向越来越多的APP亮起免流量的绿灯,但众播客想在直播中做到如调频电台一般廉价、流畅、无信号死角还尚需时日,正是这个时间差,让移动互联网成为调频电台二次发展的机遇,而非威胁。
就算移动互联网在硬件和资费上可以满足直播要求,也不一定会对当了多年“地头蛇”的调频电台构成太大的威胁。网络上的热门播客大多由自媒体人或者小团队来运作,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可能是专家,但对听众们基于位置的需求并不了解。听众们无法通过听播客得知自己生活的城市里哪家餐馆好吃,哪条路在堵,或者机场现在的天气如何。
所以,专注于车上受众的广播人无需过度悲观,如果能充分利用直播和本土化的优势深度优化自己的产品,把发射机和听众的手机恰到好处地联系起来,完全有机会借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乘势而上。
——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