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辛炜/孙璇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坐在一个拥有出众音质,画面高清的电影院里观看流光溢彩的光影故事,耳朵被满场的环绕立体声的声音所充满,眼睛里看到的是让人震撼的高科技,从中体会到人物的内在情绪和精神世界,感受到的是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可是当我们听广播节目的时候,时常会有这样的抱怨,这节目一点也不好听,来回来去都是一个人或者俩人在说,加点乏味的音乐,怎么这么单调啊。确实,目前我们的广播节目,特别是一些直播节目,存在着诸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此听众很有看法。
现在直播节目的主持人一个人一个节目,集采、编、播于一身,也许是对直播节目的误解,也许是每天繁忙的工作,使他们疲于应付,一些人不重视节目文案的写作,没有对节目的构思设计,时间到了抱着几本杂志几张光盘就进直播间,面对繁杂的节目内容,只是读杂志念报纸,用歌曲稀释节目,音响效果运用很随意,使节目整体显得很凌乱。
广播节目是做给听众听的,节目要使听众听得进去,听得满意,不管是直播节目还是录播节目,在节目运作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雕细琢节目文案
好的节目文案是好的节目的基础。网络媒体的极速发展,让我们在节目源的寻找上省了很多的功夫,任何想做的题材,搜索引擎一搜,相关资讯尽出荧频。但是这并不代表搜出来的东西,就是可以直接拿到节目中去播。所搜索出来的文章或资讯,是否符合当前主流?舆论导向是否正确?这些文章中是不是有词汇晦涩难懂过于书面?是不是语句不够精简,长句太多,不适合我们的广播通俗口语?这些都是节目人员在编辑节目文案的时候必需做的功课。精心选择把握好题材,对那些过于高深,听众听不懂、听不明白的语言进行提炼和加工,变成简单的、上口的、便于理解的口头语言。
二、精工细作节目录制
实行采、编、播合一的形式,给节目制作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以前电台录制节目的时候,都有专业的录音师参与,拾取声音时会根据每个人播音员主持人的不同声音特点对传声器和调音台进行调节。而现在从事录制工作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大多只会简单使用录音设备,无法达到专业的高质量要求,录出来的声音有时底噪过大,失真过多。声音质量差,录播的节目就有缺陷。因此,需要有录音师日常对主持人和播音员进行录制设备的专业技术培训,让主持人和播音员学会对自己的声音进行更细致的处理,让声音拾取这个影响语言节目质量的第一关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精益求精节目音乐
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听众是通过耳朵来获取信息的,迄今为止,在传播声音方面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传播手段比广播做得更“专业”。根据广播这一特殊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如果我们想让广播更好听,就必须在制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音乐这个辅助手段。在语言节目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可以用来描绘场景、渲染气氛,但是目前的节目制作中,往往会忽略对音乐的选择,同样的音乐在各种类型的节目中都可以听到,有的时候异常突兀,让人觉得音乐与语言部分是完全两张皮,很不搭调。
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这说明不同的音乐可以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所以,在语言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一定要选取合适的音乐,让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在合适的音乐映衬下产生强烈的听角冲击力,给听众带来丰富的想象。有了和谐的音乐来衬托声音,通过静与动、强与弱的响度对比,可以使节目更有立体感和画面感。
四、去粗取精后期制作
节目的后期制作是节目播出的最后一道关口。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节目人员经常会忽略整体电平的大小,忽略音乐场景的转换,制作完后多轨一合成,就结束了整套节目的制作过程。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收音机怎么了,听到的音儿怎么忽大忽小的,怎么调都赶不上声音变化的速度,直接导致听众换台或关机。因此,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一定要精工细作,处理好每一个细节,注意专场音乐的衔接是否圆润、流畅,节目整体的电平调节是否在均衡,使声音整体更均匀,使节目流畅、动听。
广播用声音去表现生活、诠释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声音的优势,是广播人不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现在各地广播电台都在提倡节目创优,创优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节目质量。加强文案写作和策划,按专业要求使用录音设备,精心选择节目的音乐,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做好节目的后期制作,注重采编播每一道环节的质量,使整个节目如行云流水,顺顺畅畅、干干净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声情并茂的最佳传播效果,才能提高节目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给予听众完美的听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