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r刘双庆:城市中汽车收听应该占了很大的比重吧,电视应该分走了农村很大部分听众,特别夜间收听时段。
@吕尚彬::似乎较之于去年有所上升呢,还是下降?
@赛立信黄学平回复@吕尚彬:略上升0.1个百分点,增加1000多万人。
@禹雷的微博:有时候不在于受众量,而在于接触深度。
@吕尚彬:没错,在“动众”的音频体验过程中,广播还是有它价值的。
@老不正经斯基:早在1999年,老不正经就曾经写过《农村广播收听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探讨过广播城市收听率高于农村的问题。如今看来,愈来愈明显矣!
三、如何做好广播
@老不正经斯基:广播从传统广播向专业化发展,再到格式化、类型化,似乎是大势所趋。但某些台又走起拆分大板块、成立若干独立的小栏目的路子,仿佛从集团军演变为游击队,是灵活机动还是零打碎敲,这种做法是否为走回头路呢?
@风雷麦子:我觉得没有什么回头路之说,节目形式的调整肯定都是跟着用户需求在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碎片化,快速化是各种传媒发展的趋势,不光是电媒、平媒、网媒,广播媒体也是一样,人们不再会有那么长的空闲时间去吸收信息,像早些年一个故事联播听好几天的情况估计以后不会再有了。
@赛立信黄学平:中国全面进入类型化广播时代还有待时日,现阶段专业化广播仍是主流。大板块是专业化广播特点,小栏目节目也是适应伴随性广播之要求。问题是,做什么样的大版块和小栏目更能吸引听众?
@罗宾:在很多人说“广播过时”的时候,我恰恰越来越觉得广播的先进性,及时、快速、信息含量高,收听方便,等等等等。但,改革肯定是要进行的。比如,不要那么多花哨的创意,不要那么多不必要的“为了互动而互动”。它应该更加注重服务,应该更加回归到原本的简单、朴素、直接。
@赛立信黄学平:资讯、娱乐、服务,是目前听众对广播的三大基本需求。
@810高航:广播媒体其实特别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齐心协力创造一种新气候,尤其是我们的赢利模式需要一个脱胎换骨式的变化。否则,节目水准和受众层次只会不断向社会低层滑动。
@beijing小白:是的,朴素、直接、快速反应,正是广播媒体特别的地方。广播媒体总不过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伴随着每一代人的成长。70、80年代的评书、小喇叭,孙敬修老爷爷,那是电视、网络媒体匮乏。现在的文艺之声、交通广播,同样受到大家的的喜爱,不可缺少的。主要在于形式、内容。
@烟台经济广播::比频繁改版更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
@莱阳电台雅心:强烈赞同!一个主持人如何,往往代表的是这个节目的品味和情调~每档节目的品质如何,都代表着一个频道的品质。
@石非琅:每个广播都能根据自己目标受众找准自身定位就好了!现在广播市场好像都扎堆儿“在路上”的人,请解答在路上的人能占总收听比例的多少啊?
@赛立信黄学平回复@石非琅:各地方的情况不一样,车上收听量占全部收听量的比例在25%-40%之间,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接近40%。
@广播:设想广播新媒体之路,传播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目的,它要解决的是受众数据的精确度。如果可以将听众最大程度的推向互联网收听,进而实现数据的精准,知道听众的位置、收听时间、收听方式、转换形式……就可以对听众群体、节目质量和广告推送有最直接有效的判断,这是广播价值的重估,是广播新生的原动力。
@彭立-成都:广播的传播价值,曾长期被低估了。
@赛立信黄学平:其一,广播需要融合新媒体的元素,但不能丢掉传统广播本身固有的媒体特性而成为单纯的互联网广播。网上收听的方式可以扩大广播收听渠道,但并不能取代广播原有的传播方式。试想,如果听众只能通过互联网收听,那就“窄播”而不是“广播”啦,这对于广播不会有好处。
@赛立信黄学平:(续)其二,精准营销不是简单的1对1营销,它只是一个目标相对明确的营销,而且数据的精准也不是绝对的,市场的不确定性才有营销的必要。另外,即使是互联网收听,目标听众和收听方式也是不确定的,也不可能直接掌握其收听行为,即使能得到互联网收听率数据,也没有多大意义。
@卖咸菜大叔:通过3G/4G网络,以IP技术为基础的传播也是广播 。
@赛立信黄学平:回复@卖咸菜大叔:这里提及的“窄播”是传播渠道变窄之意,并非平时所说的“窄播”。
@赛立信黄学平:收音机、车载收音机、网络电台等都只是广播的终段或渠道而已,互联网收听也只是扩大广播的传播渠道,但不是取代广播原来有的终端或渠道。
@广播:其实所有都是渠道和终端,没有取代只有补充和扩张。对于“虚拟”广播而言,为何不利用音频传输优势完成对终端的占领?
@赛立信黄学平:说得好,是补充和扩张,而非取代。
(赛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 冯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