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信刚(昆明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原文详见《中国广播》杂志2018年第6期)
昨天和未来
1906 年的圣诞前夜,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雷金纳德·费森登(RiginaldA.Fessenden)做了一次广播试验,他朗诵了《路加福音》,演奏了小提琴曲,播放了亨德尔(Handel)的《慢板》。有专家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播。从那时到今天(2018 年)已有112年,广播经历了多次媒体变革的冲击。每一次新出现的媒体都声称敲响了广播的丧钟,但是,广播却一再浴火重生,不断发展创新,在主流媒体中永不掉队。
1广播的昨天 :为何“永不掉队”
广播诞生以来,曾遭受了上个世纪 20 年代中期兴起的有声电影的竞争、30 年代初期的报纸的打击、40年代电视的到来特别是以后彩色电视的冲击,以及90年代互联网的挤压,从而形成了一次又一次危机。在每次危机面前,都有所谓的未来学家、焦虑学者宣称 :广播即将消亡,或将在 10 年内消亡。这种看似“人文关怀”、实际上是刺激广播人内心痛点的论调,并没有展现出真实的图景。相反,广播在众多媒体中屹立不倒,在 112 年的历程中两次创造了辉煌。
01广播是地球村的部落鼓
上个世纪 30~40 年代,是领袖广播时代,在国家危难、民族危急的时刻,许多国家的领袖发表广播谈话,进行国家、民族的救亡活动。
1933 年3月12日,罗斯福总统在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的严重时期,向美国人民发表了第一次广播谈话,后来被称为“炉边谈话”。罗斯福展示了广播政治传播的力量,他让美国人民感到是自己在直接与总统交谈、分享问题和看法,参与国家的治理。罗斯福执政期间共发表了 30 次“炉边谈话”,被称为“广播总统”。
而在英国、法国和当时的苏联,广播发挥的政治、军事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1940 年 6 月 18 日,戴高乐逃离法国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表的“自由法国”的广播演讲,1941年在希特勒入侵英国时丘吉尔发表的《我们将战斗到底》的广播演讲,1941 年斯大林在红场阅兵发表的广播演讲,都是广播政治传播的里程碑,对当时的军队和人民产生了巨大影响,凝聚了广大军民的力量。
在出现广播总统和总统广播时,还出现了广播夫人和夫人广播现象。1943 年 2 月 28 日,宋美龄在美国参议院、众议院发表的广播演说,有 8000 多万美国人收听,出现了“十足的喝彩和鼓掌之风暴”,令美国整个国家为之倾倒,这是广播国际传播的里程碑。而国际广播在各个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更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概括的。广播具有全球性、全国性,更具本土性。
02广播是受众需求的“匹配”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McLuhan)有一个著名的论断 :“媒介即信息”“麦氏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信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 由此延伸,笔者觉得从广播的历史来看,广播更是受众需求的匹配。
广播诞生时,是为了满足受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因为那个时候受众想知道天气的情况,才开始试验广播,并开办了天气广播。而古巴的受众想随时知道时间,于是出现了 15分钟报时的时钟电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想知道战场的现实场景,于是又出现了现场报道。彩色电视出现以后,广播朝地方性媒体演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类型化电台。如上个世纪 60 年代,美国纽约受众希望能有一个专门播出新闻资讯的电台,这时,1010 全新闻电台应运而生。华盛顿的受众希望能完整了解政府信息,于是联邦新闻台出现。而在中国,当汽车时代到来时,驾车族希望能掌握更多的交通信息,交通广播又很快诞生。目前,全世界 2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 100 余种类型电台,如乡村电台、怀旧电台、摇滚电台、戏曲电台、故事电台、谈话电台、宠物电台、长书广播等,成千上万的类型化广播节目遍布世界,无处不在,类型化电台和节目匹配了受众的需求,同时也使广播再创了辉煌。
03广播公益性优先或大于商业性
改革开放以来,以周鸿铎教授为代表的关于广播电视具有经济属性的探索,涂昌波同志关于广播电视具有经济、政治、文化三种需求性的论述,黄勇研究员关于广播电视具有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属性的概念表述,都具有理论上的独到之处,是这个时期关于广播电视属性理论研究和概念体系建构的宝贵成果。
但是如果从业界习惯和体制视角来看,广播在平时工作的时候讲的就是宣传和创收。宣传是公益性的,不收一分钱 ;创收是商业性质的,要尽力多盈利。二者之间公益大于、优于或高于创收。从体制来看,全世界广播事业有国营、公共和商业三种体制,国营、公共占主导地位,也就是公益、公共占主导地位,而不是商业占主导地位。中国是典型的公益广播体制。有一些专家认为,要把广播电视全推向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其命运。在这里,笔者要强调,广播不都是商业性质,它主要的属性是公益。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而言,广播的公益性成分要大于或优于商业性,这也是它永不掉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广播的明天 :将更加美好
未来对新闻传播来说,有两个并行的时代 :一个是虚拟现实技术时代、5G 时代,这两个时代将并行;另一个是电影大片时代、纪录片大片时代,这两个时代也将并行。这两个时代对电视来讲,都是利好的时代,我们应抓住这两个并行的时代。对广播来说,未来该如何发展?
//加强党台理论的研究,明确广播的公益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媒姓党”。这就意味着党台姓党。广播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但是学界、业界对党台姓党的理论研究不够,缺乏有深度的研究文章。新时代应该有新作为、新成果,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研究中,加强党台理论的研究。当前正在进行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笔者认为,广播既属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媒介,又属于服务于社会各阶层的媒介,新闻、对外、民族、农村、老年、少儿等类型广播应明确为公益一类,其他明确为公益二类。
//重构新技术生态圈
2017 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VR/AR)、机器人写作、人工智能、360°全景技术、H5 等让传统新闻“活”了起来,但广播似乎做得不够。广播要积极拥抱新技术,重构广播生态圈,才能在未来永不掉队。除了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机器人写作、人工智能、360°全景技术、H5,笔者觉得还要加上 5G 和智能音箱。5G 高速率、广连接的特性将延伸视频的功能,因为即摄、即传、即编、即播成为可能,而广播如何做到即录、即传、即编、即播?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智能音箱似乎为广播而生,但广播如何运用,也需要研究。另外,我们应有自己的技术队伍,提高研发水平从而迎头赶上。
//构建可视化广播的三重图景
广播的昨天和今天,声音呈现的形式比较成熟。但进入网络,要让受众观看,似乎还没有统一的形式。过去,我们天天讲办“看得见的广播”,讲了几十年,现在要真正办看得见的广播,却没有打开思路。笔者思考,未来的可视化广播,既可听,又可看,可构建三重图景。一是标题广播。就是在网上只出现标题,当然还要加上主持人的名字,这是传统广播的转移,只是多了个标题。二是图文广播。在网上仍然以声音为主,只加一些必要的图文,它的重心仍然在声音上,只是配上了图文,这是传统广播的延伸。三是视频广播。配上必要的短视频,仍然强化的是声音,它与纯粹的电视节目要有区别,要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声音广播。在笔者看来,广播和视频还是要有区隔的,可以是“混血儿”,但它的籍贯是不同的。这三重图景,应该是未来广播可供选择的图景。当然,广播也不是不可以做视频节目,但那是另一个话题。
//与网络合作,匹配受众的需求
广播的历史告诉了我们广播的未来:与对手合作,是一条制胜的法宝。广播是匹配受众需求的电子媒介,比如信息需求、学习需求、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家庭需求,等等。但我们要构建平台型的广播网络,除了关注用户需求层面,还要关注消费层面、市场层面。现在地铁、汽车、航空非常发达,广播可以与网络公司合作,针对出行的不同受众,匹配不同的资讯、音乐、谈话节目,让受众一登上飞机或踏上地铁、高铁,就有可听、好听的节目。只要我们紧跟时代,勇于创新,我相信,广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